廣告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馬的人算可能不如天算; 中研院定位、組織問題 (Ben Chen等多人)

馬的人算可能不如天算

馬的政績之final touch,可能是中研院院長的圈選。
他原想幹掉翁啟惠之後,他要三人候選者來面試,就可以改變遊戲規則,
由被動變為主動 (以前的總統圈選,其實是客套,現在馬輕視中研院評議會的選舉,要想假戲真做),從此會一帆風順。
現在,馬似乎不敢明白說出"評選"的合法性 (廖院士)。這問題很嚴肅,哪天法院判當選無效。
郭院士文謅謅地給封公開信 (他的內容,有的國內校長級的人還搞不太懂)。
現在,馬還夢想找蔡背書。




看不很懂!大神解解謎!
長期而言,中研院宜單純並虛級化,院本部當以院士為主體,認可獎勵傑出研究,以提供國家科研文教政策為主;研究所及中心並無專屬研究生,宜檢討,重點併入各大學以利推行教研合一的理念,兼且有助科研導入社會、遠離綑綁手腳的困境。 (郭位)



hc:這沒新意,2意,分號前段是英美式如皇家學會等 (瑞典的,數十人),可中研院現在有約6千員工。分號後段談2事:中研院的研究所要有研究生,可臺大等堅決反對;另外可考慮將研究所分到各大學。



****

中研院的定位?翰林院或國子監?
(按,這是十年前的舊稿,即2006年,但報刊未接受.
當年,南方朔、江才健都主張把中研院的各研究所打散掉,併入各大學去。)

日前南方朔先生在〈 中研院,廢了吧!〉一文評論「但台灣有個奇奇怪怪的中研院」,且建議「唯一的選擇,就是保留榮譽院士制,成為另一個組織。而中研院本身則改制為研究大學。」筆者,擬以美、日各國為對比,就此提出參考意見。
美國的國家科學院,院士是榮譽職,本身不擁有研究所,而是有各種專家委員會,對各種重大科學議題,向聯邦政府和公眾提出建議。日本學士院則屬於文部科學省,其成員名額只一百五十人,各領域有人數配額,稱為「會員」,有年金可領。也無實體研究組織,但負責審議「日本學士院賞」之授與及選出新會員。大陸的中國科學院則下有眾多研究所,文革後恢復院士制,享有特殊國家津貼。中國工程院有院士組織,但無實體的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設有研究所,有打算恢復院士制,但社會上以現有體制易生弊端,有強力反對聲音,至今只有學部委員。

韓國在一千多年前,就仿中國設立「國子監」,培養國家的未來人才,後來改為「成均館」,即現在成均館大學的前身。中研院的首任院長蔡元培是前清的翰林院編修。翰林院的大學士,如明朝的張居正、清朝的翁同龢,都曾為帝師。中研院原始的構想,就是做政府的學術諮詢,院長有如是大學士。若依了南方朔的建議,就是將中研院的翰林院角色去掉,院士組織另行保留,各研究所改制為研究型大學,甚至也可將各研究打散,依性質併入各大學。
中研院現直屬於總統府,地位高於教育部,若改制為大學,則規教育部管,日後經費來源改變。單這一點,院士們就會群起反對。事實上,今天許多海外院士,連中華民國國籍都沒有,但因為當選了院士,而對臺灣有了感情和道義上的責任,多多少少願意幫些忙。而且蔡元培、胡適、傅斯年、丁文江這些人留在中研院的精神遺產,有其歷史文化的價值。在華人圈中,有高於中國科學院的地位。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都有暑期課程,向全世界招生。臺灣的大學要邁向世界第一流,但缺少招引世界第一流外籍生來長期就讀的條件。或許中研院可考慮結合一些大學資源,先在一些學科領域,開設一些可招來世界第一流學生的暑期課程。
至於院士選舉的問題,非三言兩語可說清,最重要是,其結果是否有助於學術界學風士格的提升。物理學家費曼Feynman,發現美國科學院最重要的工作,竟只是在決定那些人可加入此一小圈圈,主動辭去院士。日本學士院的會員,也非學術界最高榮譽,其上還有文化功勞者、文化勳章,大江健三郎在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以個人理念,婉拒了官方依慣例要授與他的文化勳章。臺灣的文化、學術工作者,也應認知,名器有其社會影響和應負的責任。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