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這次的300億英鎊協議是否能最終落實,還要拭目以待

專訪:中國為什麼成為歐洲的誘惑

習近平與英國女王同乘金色御駕,宣告了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到來。中國將在英國慷慨投資,包括核能領域。但批評者擔心英國會"變賣家底"。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的專家勒科爾(Philippe Le Corre)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德國之聲:中國為什麼會對歐洲產生如此的誘惑?
勒科爾:沒有人不受到中國的誘惑。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中國是重要的市場和經濟大國。我們面對的現實是,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國家,擁有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其中一些已屬於全球資產最雄厚的企業。人民幣日益成為國際化的貨幣,中國的荷包很充實。鑑於上述原因,加上中國本身也願意走向國際舞台,我想不管是歐洲、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希望和中國坐在一條船上。
德國之聲:我們談到歐洲的時候彷彿這是一個整體,但各成員國是否在對華政策上有區別,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和中國作生意?
勒科爾:首先歐盟和各成員國是有區別的。過去30年,歐盟發展起了一套相對全面的對華的框架政策。歐盟和中國間有數百份具體協議,多數是有關貿易的,也有科研、教育等方面的,但沒有涉及戰略和外交議題。
另一方面,歐盟是由那麼多國家組成的,英法德三個最大國家都有各自的對華政策。由於殖民香港、鴉片戰爭等歷史原因,英中關係的基礎並不好。但現在不同了,關係不斷升溫。在工業方面英國拿不出很多讓中國感興趣的東西,因為英國目前的工業水平不佳。而德國有很多工業,在中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在高科技領域。法中在各個領域都有合作關係,包括文化和科研領域。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在國際舞台上也有相當的地位。中法之間還有一些長期投資項目。
Großbritannien Staatsbesuch von Xi Jinping bei David Cameron
工業方面英國拿不出很多讓中國感興趣的東西
德國之聲:歐洲人能從中國人的行事方式中學到些什麼?
勒科爾:如果你到中國去,就會感受到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巨大能量。給人的印像是,一切都是可能的。儘管共產黨的地位十分強大,但普通人和企業家可以創業作生意,雖然也不那麼容易,但還是有更多的門是敞開的。這種蓬勃的活力是歐洲所缺少的。
雖然這麼說,但我不認為中國人能教歐洲人如何作生意。現實中更多的是兩種制度間的妥協。我不認為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能拿到歐洲來用,而是正相反。我希望雙方能更多地溝通對話。歐洲人也應該更多與美國溝通,討論如何跟中國人打交道。
我從事中國問題研究30年來,看到有那麼多聲明和承諾到頭來都沒有付諸現實。這次的300億英鎊協議是否能最終落實,還要拭目以待。
菲利浦·勒科爾(Philippe Le Corre)目前是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院歐美研究中心的訪問研究員。他的研究重點包括亞歐政治經濟關係、中國外交政策。他同時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克里格學院(Krieger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的講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