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良心道德」是可檢驗的(沈政男)、不可思議的台灣業者與政府 (呂秉原)

「良心道德」是可檢驗的(沈政男)

 
針對餿水油事件,食藥署官員表示,即使油品多次通過GMP檢驗,也未必完全沒問題,因為還有「良心道德」驗不出來。大錯特錯!「良心道德」是可以檢驗的。
「良心道德」之所以驗不出來,乃因台灣還停留在食品安全,也就是吃了不會拉肚子的層次,其實食品除了衛生,還要講求真實性,確保消費者吃到的,是貨真價實的東西。食品真實性如何確保?答案是必須建立「可追溯性」,也就是食品產製履歷。

油品應列追溯系統

歐洲的橄欖油就是最好的例子,橄欖油產地、品種眾多,商人為了牟利,經常魚目混珠,賺取價差,引發消費者抗議,因此近十年來歐盟已逐步推行橄欖油的「可追溯性」標章制度,規定油品必須載明產地與品種,讓消費者一目了然,才能獲得油品來源認證標章。
「良心道德」能不能檢驗,關鍵在於知不知道方法。以歐洲橄欖油來說,「可追溯性」可用橫斷面與縱斷面兩種方式來確認。橫斷面檢查,就是抽驗油品的成分,由脂肪酸種類與比例來判斷橄欖油品種,必要時可輔以DNA分析。而縱斷面檢查,則是到產地訪查,實地稽核工廠。
以這次的餿水油事件來說,食藥署每年抽驗幾萬件油品,卻不知餿水油存在,乃因GMP驗的是病菌、毒物,根本沒有「可追溯性」的概念,當然不會去管油品來源是豬油,還是餿水才會有的雞油。其實豬油與雞油的脂肪酸種類數目不一樣,要驗出油品來源並非不可能,必要時,也可以採用更精密的DNA檢驗來確認。
上述方法屬於橫斷面溯源,至於縱斷面,就得靠實地訪查。食藥署先前曾到出事的強冠油廠訪查5次,但未發現不法,原因在於那些訪查都是頭痛醫頭,爆發棉籽油事件就加強沙拉油的稽核,不管豬油。強冠的豬油原料來自地下餿水油工廠,官員更是一無所知,因為目前制度不管原料來源,未來如果油品必須標示履歷,那麼所有食用油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生產鎖鍊,都會攤開在陽光下檢驗。
食藥署最近才公布「應建立食品追溯系統之食品業者」草案,但裡頭竟未涵蓋油品,應予以增列。此外,檢驗「良心道德」要花錢,建立油品「可追溯性」的成本恐會轉嫁到消費者,但注重食品衛生的台灣人應該可以接受。 


不可思議的台灣業者與政府

 
作者:呂秉原(美國非營利HSVG品保認證計劃首席營養師)

台灣再爆食安漏洞,相關人士對所謂「劣質豬油」事件的回應,凸顯台灣食品認證與食品保存有以下問題:

某大廠說,供應商有切結保證,所以相信油品沒問題。切結書僅是薄紙一張,食品廠的相關人員理應前往供應商的生產地點查察,也應細究供應商使用的原料來源,不宜認定切結書就是品質保證。

另一大廠說,外購油品都經檢驗證明品質沒問題。最終檢驗結果不能代表一切,食品大廠對供應商應做上述查察,因為生產過程不當,仍無法被接受。台灣歷次食安事件中,相關主管機關總要求業者提出「檢驗證明」,因而誤導廠商與大眾,以為檢驗就是萬靈丹。

GMP主管機關說,全面查核涉案廠商,不合格就撤證。全世界的GMP,的確都在發證之後,要求工廠做好「自主管理」,但「自主管理」的配套措施就是不定期的突擊檢查,而不是出事了才說要查核與撤證。許多食品公司挑選供應商和許多消費者選擇品牌時,都會相信GMP證書,所以主管機關要負起責任。

衛生主管機關說,即起加強稽查,結果向大眾宣布。台灣歷次食安事件顯示,許多大宗原料,其實全台灣只有2、3家最上游的供應商,衛生機關理應經常查察這少數幾家最上游的原料商,比起出事後勞師動眾稽查上萬處工廠、商號、通路有用多了。

綜上所述,台灣食品業者和政府相關部門的觀念和作法,看在國際標準的品保與認證專家眼裡,絕對大感不可思議。接二連三的食安弊端在在證明,產業界上、中、下游都有少數人違背良心,政府和學界恐怕也已經失去方向感,嚴重沉痾非一年半載可以解決。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