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CEO皇帝”(imperial CEO)模式的缺陷

FT社評:花旗開了個好頭
英國《金融時報》 社評


過去五年中,花旗集團(Citigroup)也許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選擇。但這家美國銀行在金融危機中吸取了一條寶貴教訓:一家規模龐大、業務複雜的金融機構的老闆應對其董事會負責,而不是反過來。

由新任董事長邁克•奧尼爾(Mike O’Neill)領導的花旗董事會本周是否曾要求首席執行官潘偉迪(Vikram Pandit)走人,目前還不得而知。自潘偉迪昨日突然離職以來,當事雙方都選擇用外交辭令打馬虎眼。不過,花旗董事會的確有充足理由讓潘偉迪離開。

2007年,潘偉迪就任花旗首席執行官時,等待他的是一個爛攤子。但即便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潘偉迪也沒有做出多少業績。確實,潘偉迪清理了一些危險的資產負債表項目,這些項目是隱藏的定時炸彈。但花旗股價在其任內跌幅超過90%,除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外,沒有任何其他一家美國金融企業的股票表現如此糟糕。與此同時,潘偉迪與監管機構以及公司股東的關係一直讓人擔憂。監管當局今年早些時候否決了花旗8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潘偉迪本人去年一年的薪酬方案(共計1500萬美元)也遭到了公司股東的否決。

當然,良好治理本身並不能保證公司在財務方面表現優異。作為一名商業銀行家,潘偉迪的繼任者邁克爾•科爾巴(Michael Corbat)熟悉基本業務,看上去或許更讓人放心。但他也不是一定能做得更好。

但不管怎樣,董事會嚴格監督公司經營這一原則是合理的。如果說金融危機帶來了任何益處,那就是,危機暴露出了“CEO皇帝”(imperial CEO)模式的缺陷。許多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最為慘重的金融機構,例如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和花旗,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首席執行官們的權力過大,音樂響起時,他們舞動得過於起勁。這種情況導致這些金融機構的其他問題惡化。可以說,在風險較高的業務收縮期,銀行同樣非常需要嚴格的公司治理,因為銀行董事會必須協調各方(焦慮的監管機構、政界以及股東)的利益。

雖然花旗似乎已經吸取了教訓,但並非所有與其競爭的美國大型金融機構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大通(JPMorgan)仍然牢牢掌握在各自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分別是勞埃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和傑米•戴蒙(Jamie Dimon)——手中。雖然這幾家銀行的情況遠好於花旗,但投資者仍應對權力不受約束的管理層保持警惕。哪怕是再有本事的老闆,也可能被意外損失打個措手不及,正如戴蒙今年早些時候的遭遇。

潘偉迪或許失過手,但其他老闆同樣有可能犯錯。他們的雇主可以從花旗的權力制衡機制中獲益。

譯者/馬拉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