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台電最重大的問題在核四廠/改天然氣 電費要上漲騙誰啊


 〈廢核救家園〉核四改天然氣 電費要上漲騙誰啊

經濟部部長施顏祥說核四改為天然氣電廠,電費會因此上漲,這類原始的詐欺、恐嚇,拜託不要再用了! (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
文/劉黎兒
Q︰因為核四實在太恐怖了,現在朝野立委一致支持核四改為天然氣電廠,而在立院經委會通過主決議,但經濟部部長施顏祥及台電總經理李漢申相繼表示電費會因此上漲,甚至跳一、兩倍,這是真的嗎?
A︰當然不是真的。首先,台電說天然氣發電比核電成本貴4到5倍,天然氣1度成本是3.2到3.4元,核電為0.69元;但這數字是天大的詐欺,而全球只有台灣經濟部及台電還敢扯這種謊言,這是違反公務員法律,知法犯法,膽大包天。
現在任何一個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都承認,核電是所有發電裡成本最貴的一種,連核電最大廠家GE的總裁都大叫不划算。
台 電甚至連核電的燃料費,都以會計作帳方式將大部分列入「資產負債成本」中,也不算建廠、用地等費用,更談不上後端處理費用了,現在要核電退場,拆爐、廢爐 都要建爐的3倍以上代價,若加上完全沒法處理的高階核廢料等,核電只要一運轉,成本是多一個、兩個零也不夠的,亦即台灣核電成本每度不僅是6.9元,甚至 是69元,是其他發電方式的好幾倍。
使用核電本身就是最大損失,每度單價是台灣付不起的,反正都是人民血汗稅金貼補,台電不痛不癢地隨便亂算,欺騙人民,如果發生核災更是一次就亡國的。
其次最荒謬的是,核四即使發電,也只占台灣發電量的5%,就算核電都不要成本,核四改成天然氣,電價成本怎麼可能從現在的每度2.8元大幅上漲到4元以上,或未來電價將因此調漲一、兩倍?這類原始的詐欺、恐嚇,拜託不要再用了,未免太瞧不起台灣人了。
就 算原本核電不要成本,改用天然氣,每度成本是台電高估的3.2~3.4元,但台灣原本不缺電,台電備載即使在酷暑午間的尖峰用電也嚴重過剩23%以上;核 四改為瓦斯後,即使稍微動用,增加支出非常有限。天然氣發電是可以視需要在尖峰時才啟動,跟核電不同,對變動成本影響非常小。
核電只要不用,至少不需要付好幾倍的後端退場費用,不用核四,是賺很多而不是賠很多。
核電燃料也是100%進口,因為中國、印度等使用,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現在油頁岩等能源開採技術進步,天然氣價格下跌。
施顏祥連這種小學生算術都不會算,怎麼能當經濟部長?而且他動輒恐嚇缺電、漲價成性,看來也遭台電綁架了。



 2012.4.5
台電自爆 上月核二廠一號機螺栓斷裂
台電蘭嶼貯存場核廢料桶檢整重裝作業未按標準作業程序除鏽,原能會開立四級違規。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提供)

〔記 者林毅璋、湯佳玲/台北報導〕台電公司昨晚主動發布訊息,表示於今年三月中旬停機歲修的核二廠一號機,在進行「反應爐支撐裙板錨定螺栓目視及超音波檢測」 時,發現支撐裙板內側的一二○支錨定螺栓中,有一支螺栓斷裂,另從檢測訊號顯示有二支螺栓疑似有斷裂、四支螺栓有輕微裂紋。
此外,蘭嶼貯存場核廢料桶檢整重裝作業,被發現未按標準作業程序除鏽,原應完全檢整好的出桶區卻仍出現鏽桶,原能會四月二日開立四級違規,要求台電公司檢討改善。
台電昨晚指出,錨定螺栓主要功能是將反應爐底部支撐裙板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基座上,而反應爐各項組件的重量則是靠鋼筋混凝土基座支撐。經反應爐設計廠商美國奇異公司分析後,認為現有錨定螺栓安全仍足夠,足以確保反應爐安全。
台電說明,已擬妥修復及後續監測計畫。另對於斷裂螺栓,亦已送請核研所進行分析,並洽請奇異公司、貝泰顧問公司及國內相關機構共同找出原因。
核二廠則已針對檢查結果依據品保程序進行後續處理,並通報原能會。未來機組大修完成後,將循例送請原能會審查,確認機組安全無虞後才會重新啟動。
蘭嶼核廢桶未依規除鏽 被開四級違規
另一方面,蘭嶼貯存場核廢料桶檢整重裝作業於九十六年底展開、歷四年於一百年底完成,總計回貯十萬零兩百七十七桶。原能會調閱台電紀錄,於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派員至蘭嶼查證,結果發現部分第四類桶子的檢整作業被當成第三類處理,相關作業並不符台電自訂的程序書。
原能會物管局副局長邵耀祖解釋,重整核廢料桶分四類:第一類是桶子完好、重新整理即可;第二類是桶子有鏽蝕但未鏽穿,需除鏽補漆;第三類桶子已鏽穿,固化廢棄物須另以方形容器裝盛;第四類是固化物已變粉末狀,須清掃起來重新固化。
蘭嶼貯存場少數第四類桶子僅存一半的固化物,另一半已成粉末狀,卻被當成第三類桶子處理,沒有重新固化,不符程序書。此外,到出桶區的桶子應是除鏽補漆完畢,卻仍發現生鏽的桶子,可見台電品管沒做好。
邵耀祖指出,雖然台電的理由是檢整區空間窄小、且裡頭輻射劑量較高,所以先在出桶區補漆後,會再送回去檢查站檢查,但這種把鏽桶繞到外面再進去的做法,全部違反程序書。




 核四廠又出包 8個月兩度淹水
核四廠一號機的汽機廠房因為消防閥鬆脫再度積水,核四廠副廠長林清榮坦承是施工不確實。圖是安督委員勘察核四廠房的情形。(資料照)

施工不確實 消防閥鬆脫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核四龍門電廠三月二十九日再度因為消防閥未拴緊而漏水,造成廠房積水近兩公分高,這已是核四廠八個月內二度因為工程疏失而淹水!
核四廠副廠長林清榮坦承是施工未盡確實所致,原能會核能管制處核四廠專案小組科長李綺思表示:「漏出來就是不對!」
核 四廠一號機反應器廠房去年八月份才因為試運轉測試疏失,未把正打開修理的閥門掛上禁止操作紅卡,以致灌水時導致廠房淹水高達三十公分。原能會當時即已訓誡 台電要嚴加控管作業流程,但是三月二十九日早上近八點時,核四廠一號機的汽機廠房再度因為消防閥施工時作業不確實,未拴緊消防閥,導致漏水和淹水的意外。
原能會:漏出來 就不對
林 清榮表示,當時正在修理消防栓連接二吋半水管接縫處的消防閥,修理完畢後要灌水重新施做水壓測試,卻因消防閥漏水造成廠房積水,進一步檢查確認是消防閥鬆 脫。林清榮說,二十分鐘內就清理完畢積水,且因為設備皆有施設十公分高的水泥底座,因此設備並未受損。他也說:「水管漏水是施工過程難免現象,改正即 可。」
意外發生時正在核四廠視察的原能會主管李綺思表示:「該閥原本即要更換,卻因為人為疏失,裝設不確實出現鬆脫,雖然不是冷卻水而是消防水,但是不該漏水的地方洩漏就是不對。」所幸水漏不多,設備亦無大礙,已經對台電開出一張注意改正事項單,要求台電檢討。
環保聯盟 憂心核四安全
台 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李卓翰表示,核四廠「人禍」不斷,過去已發生了辛樂克颱風、未掛紅卡及這次的消防閥鬆脫淹水,顯示核電廠除了要預防「天災」外,更應 小心「人禍」。雖然馬英九總統一再保證核四廠安全才會商轉,但是回頭看看歷史核災,不論是美國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還是去年的日本福島核電廠,出事前哪 一座核電廠不是在得到官方的安全保證下才讓它商轉的?但終究還是發生了難以回復的災害。核四尚未營運就已毛病叢生,誰能保證核四廠營運後的安全呢?
李卓翰說,電器壞了可以向廠商求償索賠,核災卻是無法承受之重,根本無法求償,所以他建議核四廠最好立即停工,不要再追加預算蓋下去。







下文是台電茶壺風暴
我認為台電最重大的問題在核四廠的自行設計(所謂)發包 工程變更.....



【王玉樹╱台北報導】電價擬漲,引爆外界批評台電經營不善導致虧 損。昨出刊的《壹週刊》報導,台電3年前花4億多元採購軟體,遭抱怨貴又難用;甚至因判斷錯誤,導致高價採購燃煤、損失上千億元,延後打造運煤船又多付 40億元。消基會批評,台電應先檢討內部控管與採購浪費等問題,再來談漲電價。

造運煤船多付40億

台電2009年花4億3000萬元,向德商思愛普採購「企業營運核心系統整合重建計劃(ERP)」軟體,統整管理各部門資金、物料、設備等資訊。《壹週刊》指出,軟體遭台電員工抱怨難用,還得每年付2億元權利金給廠商,堪稱天價。
此外,2008年台電董事長陳貴明主導,在煤價高點時簽8年購煤長約,後來煤價大跌,台電被質疑虧損上千億元;另如2004年暫緩打造運煤船,5年後才重啟計劃,也被批評這段時間多花40億元運費。

辯稱「沒有虧8年」

昨台電高層一一駁斥上列質疑,指稱台積電、宏達電也在用ERP軟體,當時是公開招標由思愛普標得,且無須每年再付權利金,「這是很新的系統,同仁用不習慣很正常。」
至於延誤打造運煤船與高價採購燃煤,台電高層認為外界批評「都是事後諸葛」,因當年鋼價大漲,一條船造價從3600萬元漲到4900萬元,且立法院編列購船預算尚未通過,當然要暫緩;購煤長約隔年就可依市價重新議價,「沒有虧8年這回事。」
熟 悉ERP的中原大學資管系教授吳肇銘說,思愛普是國際知名大廠,像台電如此大規模公司,「花4億多元或許不能說太貴,但是否改用本土廠商較便宜的ERP, 是可討論的。」台電員工透露:「很多人確實覺得ERP難上手,工會也曾質疑為何花大錢購買,但因大企業也有採用,後來內部反對聲浪就小了。」

消基會批應先檢討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指出,種種質疑都顯示,台電有內部控管、採購浪費等問題,應先自行檢討,再來談漲電價。民眾楊景順批評:「國營事業無能、浪費成性,只會用漲價來填補錢坑,怎能了解升斗小民的痛苦?」

近年台電遭質疑浪費事件

年度 事項
◎今年:監察院公布核四工程各種浪費,如延誤11年致預算追加逾1039億元;核反應器契約審核品質差,造成設計重新變更,增加10億元支出;輕忽工地防颱措施造成二號機被淹,損失2億元
◎2009年:台電以4.3億元採購「企業營運核心系統整合重建計劃(ERP)」軟體,遭批太貴又難用
◎2008年:《壹週刊》踢爆當時已是台電董事長的陳貴明在煤價高點大買燃煤,一次簽8年約,後來煤價下跌,台電損失上千億元
◎2004年:台電委託台船造運煤船,時任總經理的陳貴明以鋼價高漲批示暫緩,2009年重啟造船計劃,台電為此多花40億元運費
資料來源:監察院、《壹週刊》、《蘋果》資料室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