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美妝MIT,潛力十足。

在大陸,只要掛上台灣來的美食,總是賣得嚇嚇叫。更多人不知道的是,MIT美妝保養品更是不少大陸女性心中的最愛。

以淨白纖維面膜一炮而紅的醫學美容(簡稱醫美)保養品寵愛之名,二○○九年才剛進入大陸八七家Sephora美妝保養通路,才一年多的時間,二○一 ○年大陸市場營收就突破五.七億台幣,超過台灣區銷售額約一九%。寵愛之名在Sephora門市更是打敗國際知名品牌,成為保養品類銷售第一名。 

「以前沒有人敢買台灣自創的化妝品牌,近幾年掀起買台灣產品的風潮,醫美產品功不可沒,」美容網站Fashion Guide總經理張倫維觀察。 

正妹風帶動醫美熱

在台灣,只要掛上「醫美」的保養品,在藥妝通路開放架上較容易獲得青睞。台灣最大的藥妝通路屈臣氏二○一○年截至十一月的統計,醫美產品銷售額年增 率近兩成,是屈臣氏成長幅度最高的品類,超越保健食品的一四%。成長迅速的醫美新市場,甚至吸引國際品牌OLAY在一個多月前推出醫美副線品牌。

為什麼醫美那麼夯?微整型熱潮是原因之一。

國際藥廠賽諾菲安萬特台灣分公司醫學美容事業處處長詹靜如分析,媒體塑造正妹文化,造就年輕世代對於美極度要求,不乏公開談論自己做了手術的言論。詹靜如最近聽到一位女性,來到診所說要打抗皺的舒顏萃針劑,「她覺得自己臉鬆了,問題是,她才二十一歲。」

「台灣醫師技術好,行銷又有創意,」詹靜如說,台灣美容診所從美白、拉提、恢復彈性等各種療程都可以根據顧客需求彈性搭配出客製化的組合,不只吸引台灣人,不少香港人也愛。

台灣業者擅於行銷包裝,也導致醫美產品熱銷。

整形風潮下,不少民眾想要微整型,但又擔心微整型副作用,或預算不高,於是宣稱有微整型效果的類微整型保養品開始走出診所,在各大開放架通路販售。

台灣銷售量第一的醫美品牌Dr. Wu打著皮膚科名醫吳英俊實驗室研發的背景,在台灣迅速竄紅。一開始只是吳英俊自調給病人做完手術後的塗抹藥膏,最後變成不少民眾,不做微整型,也跑到診 所來買。原本在金融業工作的吳英俊大兒子吳奕叡看到了商機,辭職成立了Dr.Wu醫美品牌,把過去只能在診所取得的保養品,拿到藥妝通路賣。

吳奕叡說,父親看診三十年來,累積上百萬的客人,「光賣給診所的客人,銷量就不小。」

此外,台灣化妝品代工實力強,更使醫美產品能量充沛。

相較於整型儀器、注射劑,保養品進入門檻最低,吸引藥廠、食品廠前仆後繼加入醫美保養品市場。

衝擊專櫃品牌

曾經擔任美容雜誌記者十多年的寵愛之名總經理吳蓓薇的先生是亞洲第一大果汁代工佳美食品的執行副總,生產果汁需要研究不同菌種與微生物,認識不少國際藥廠,吳蓓薇於是整合她的媒體行銷能力與先生在藥廠的人脈,在七年多前創立寵愛之名。

「台灣中部有很多很低調,卻為世界化妝品代工的工廠,」吳蓓薇說,她只要負責行銷,製造就交給專業的代工廠負責。

醫美保養品熱賣,對專櫃化妝品造成不小衝擊。Dr.Wu已經在新光三越、阪急百貨專櫃設櫃,直接與專櫃品牌廝殺。

不像專櫃品牌,醫美保養品沒有國際知名的代言人背書,透露了消費習性的轉變。香港台灣OLAY醫美產品副線Pro-X品牌經理樊敏樺觀察,醫美產品的愛用者多為四十歲以下的女性,在購買產品前,會仔細研究產品成分,「不太在乎誰是代言的明星,卻對產品的功效非常注重。」

對台灣產業發展而言,醫美深受海外華人歡迎,證明台灣有能力結合製造硬實力與行銷軟實力。

屈臣氏行銷公關總監寇碧茹觀察,不少位於港澳、陸客常拜訪的景點的門市,常常有外國觀光客一次出手好幾千塊,購買醫美產品。

這些華人一向愛看台灣美妝、娛樂節目,對台灣本土醫美品牌如數家珍。寵愛之名面膜就是受藝人大S推薦,一下子就打開海外市場。

美妝MIT,潛力十足。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