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A crisis in search of a narrative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正逐漸消退,那麼,資本主義自身怎樣呢?三十年前,世界開始向市場以及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發展。這一趨勢結束了嗎?

無疑,有關「市場魔力」的談論變少了。人們開始帶著苦澀、懷疑和明顯的敵意,大肆討論市場的問題所在。各國政府都在重新奪取自身經濟的重要制高點,不過,是以一種更像消防隊、而非總體規劃的臨時行動的方式。

即使是在美國,這種平衡也已經發生了改變。華盛頓現在還成了汽車、能源和金融業的首府。歐洲正在重振「混合經濟」。在中國,政府的角色重新擴大。政 府和市場之間的天平正大幅度地重新傾向政府嗎?人們將決定他們需要政府的保護,使其免受市場的傷害,還是,他們將得出結論,這場危機證明了市場的終極強 盛?

對這場危機的主要敘述將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產生深刻影響。「敘述」(Narrative)超越了戲劇性故事本身的發展。它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提供解釋,並為未來的構想提供框架。大約存在12種關於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敘述。

(1)不充分且錯位的監管以及不當的信用評級導致了過多的槓桿,而低利率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過多的槓桿造就了不穩定且過高的債台,而債台最終因不堪自身的重荷而倒塌。

(2)金融工具的快速創新沒有降低風險,反倒以幾乎沒人預期到且未受到恰當監管的方式,使風險更為集中且放大。

(3)監管未能覆蓋「影子銀行」領域;對複雜、跨境的「太大以至於不能倒」的機構的監管又被證明不到位。監管制度反常地鼓勵銀行轉移債務,從而降低了對風險的警戒性。

(4)提倡購房的政策和房利美(Fannie Mae)等政府資助企業,加上掠奪性、欺騙性的私人行業放貸操作,營造了一個非可持續的次貸抵押世界。

(5)在全球儲蓄過剩的助長下,高負債將美國變成了一種「超新星」的新興市場國家,這使它容易受到這場超爆炸性債務危機的衝擊,這場危機比上世紀90年代末的新興市場危機嚴重許多。

(6)在「恐懼與貪婪」之間搖擺的天平走向了貪婪的極端;風險被過低地定價和評估。審慎會不利,被冠上「平庸」罪名的公司可能被判死刑。薪酬變得太高,從而令個人和機構對不斷增大的風險視而不見。

(7)信貸寬鬆激發的投資心理催生了房地產、能源及其它領域的席勒式泡沫,並最終以毀滅性的破裂收場。

(8)每一場繁榮都孕育著下一輪蕭條,一代人以來最佳的全球增長滋生了驕傲自大的情緒,從而使一場重大衰退變成了必然。

(9)全球化導致了我們無法理解的脆弱性——最明顯的是在債務辛迪加方面,同時還有全球供應鏈方面。後者在發揮逆向傳動帶的作用,將經濟低迷的影響重新傳回至鏈條上。

(10)不斷上升的大宗商品價格(主要是油價),給低收入群體造成了負擔,並早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前就重創了底特律。

(11)對於那些認為市場體系受到操縱、因此一定會出現危機的人而言,這場危機提供了證據,反映出了被他們視作資本主義內在弊端的東西。

還有一個解釋,也是歷史學家戈登•普蘭奇(Gordon Prange)所認為的1941年珍珠港襲擊事件的首要原因,即,人們堅信「這種事情絕不會發生」。直到2006年,人們還普遍認為,即將上演的那種災難絕對不可能發生。

其他人還可以有其它說法。會有許多相互重疊;也有一些相互矛盾。什麼會成為主要敘述,將受經濟復甦的速度與力度的影響。不過,未來幾年,各國政府將會在他們的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且將會尋找「確保」類似危機不會重演的監管模式。

對危機的敘述將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風險。在大衰退之後會出現「新謹慎」(New Caution),從而改變人們的支出和儲蓄習慣,並進而降低未來增長率嗎?在金融市場,人們會變得更加謹慎嗎?經歷過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人非常厭惡風險,不願意購買股票或將太多的錢存放在同一家銀行。

儘管大衰退的影響遠達不到那樣的地步,但也會持續許多年頭。人們已經發現——或重新發現——華爾街不是單行道。市場既會上漲,也會下跌。尤其令人不 快的是,人們發現,圍繞承諾不斷增值的養老與退休基金的「社會契約」,不是一個指望得了的可執行契約。這就會使人們意識到他們一直忽視卻確實存在的「風 險」,從而導致上面提及的新謹慎。

市場體系依賴於人們對市場穩健、市場規則的品質以及創造業績的能力的信心。但那種信心——事實上是信任——必須要重新贏取。將會成形的敘述對信心的重建將至關重要。當記憶習慣性消退,風險潮汐開始再次上漲時,它也將有助於引導人們避免危機重演。


A crisis in search of a narrative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